网友A:“强制性的未成年人网游规定是有益处的,一定程度上网游很像当年鸦片战争时的鸦片,而这个政策很像禁烟运动,对于网游的迷恋很多未成年人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,特别是一些网咖成为了未成年集散地,容易滋生一些未成年人的社会暴力问题,网络问题,总体来讲政策还是有好处的。”
网友B:“没嘛用,网游是社交游戏,大人玩孩子就学着跟着玩,一个孩子玩,班里一聊,也就半个班玩了,防不住的。”
网友C:“想玩的人让他自行承担玩的后果即可,玩物丧志沉迷网游只是个人选择和家庭教育的问题,真没必要施行一刀切,这样做只是抹杀在游戏上有特别天赋的人才而已,跟当年中国游戏机禁令没什么区别,游戏时间需要父母家长来指导和培育,培养未成年孩子正确的游戏观念,让他们自己适量控制玩游戏不上瘾,而不是靠国家出法律法规来维护。”
1996年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时始,2000年前后的黄金时代,2005年经历了发展与分化的衍生时代,2011年的兴起,关于网络游戏,载体不断地在改变,游戏不断在更替,内容不断地在升级。
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《201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》中指出:
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.69亿,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.7%,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(57.7%)。
从各学历段情况看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和中职学生上网比例分别达到89.5%、99.4%、96.3%和99.0%。
从上网时长来看k8凯发,76.4%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,但同时,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网民占比也达到13.2%。
网络游戏在调查报告中成为了青少年学业荒废甚至辍学、影响健康、浪费金钱、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。“孩子爱玩游戏,管也管不住”,这成为许多家长的困扰。
首先我们应该思考几个问题,孩子们为什么爱玩游戏,尤其是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?游戏到底有何吸引力?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好处?
从进化的角度来看,人类的任何一种行为之所以被保留下来,一定有其“功能”,即所谓的“用进废退”。电子游戏从被开发出来开始,玩游戏的群体就不断发展壮大,这就说明“玩游戏”这个行为,一定是有其功能作用的。
孩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,对放松的需要十分强烈,必然需要一个“出口”。有趣的游戏是特别低成本的娱乐方式,门都不用出,坐在沙发上就能完成。
看着精美或是呆萌的人物设计,欣赏游戏中时尚闪亮的人物装扮,或是体验战斗当中炫丽的技能,这些画面带来的美,本身就是一种享受,更别说在游戏中取得成就或进步之后,那种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。
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,游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适度地玩电子游戏,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、记忆力、推理能力,有些游戏甚至已经应用于教学中。
有些特殊题材的游戏,如历史题材、传统文化题材等,含有文化内容、科技内容、历史内容,使学生获得互动经验,发展手眼协调技能,体验到成就感,避免他们在枯燥的课堂中丧失学习的兴趣,鼓励他们寻找乐趣,让他们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扩大知识面,加深对书本上某些概念、原理、关系等的理解。
经常玩动作游戏的人眼睛更容易注意到一些细节,视觉对比敏感度也比不玩游戏的人更高,同时,玩家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更强,可以更精准地在头脑中旋转物体。科学家甚至开始根据这些游戏经验开发非暴力游戏,帮助脑部受伤或者是有认知缺陷的人群改善大脑表现。凯发k8娱乐官网app下载
除此之外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处理信息的速度是衡量一个人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,而动作游戏也一定程度上被证明了是提高人反应速度的绝佳工具。
网络游戏虽然被众多家长所排斥,也不乏有些家长“深明大义”,也知道不能让孩子一点不接触网络游戏,但仍有所顾虑,“我让孩子玩,但万一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?”
现在很多年轻父母自己爱玩游戏,有了孩子之后也会让孩子玩游戏,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不好的习惯。尽管可能是无心之失,但对孩子的潜在伤害是巨大的。
0~3岁是孩子人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时期,全面拓展孩子对事物的兴趣,能够让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向往。因此,要从一出生就开始预防孩子游戏成瘾。
孩子毕竟还小,过早、过多接触手机或玩游戏,对视力的发展、智力的全面提升还是弊大于利的。所以,有意识地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,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过多的兴趣是最基本的做法。
这个设定也符合孩子对游戏的认识。家庭要统一什么时候可以玩,可以玩哪些,每次可以玩多长时间这样的规则设置。恰当的时候,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玩,与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。
当孩子自己成功游戏操作时,家长会欣喜于孩子长了新本领是很自然的,只是在心里高兴就可以了,不必去惊呼孩子真棒,更不必在外人面前鼓励孩子展示。孩子在这方面得不到奖励和强化,兴趣也就会转向爸爸妈妈正在做的事情,或是其他被充分鼓励的事情。
父母对孩子的全身心陪伴,不只是父母帮孩子提升安全感、提高智力水平、增强运动能力的过程,其实也是孩子教父母如何重拾对事物的兴趣,换个视角看生活的过程。用心地观察孩子玩耍,也能让人静下心来,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。
60年代、70年代的父母因为接触网络太晚,对网络有天生的陌生感,你也知道,陌生感往往带来恐惧感。因此他们会出于自己对网络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不信任,表现的对很多新兴事物不接纳、不认可。
所以有的爸爸妈妈们会担心,别人家的孩子早早都会玩手机和游戏了,自己如果控制不让孩子玩手机,落后于时代怎么办?
事实上我们的孩子,作为一出生就处于网络世界里的原住民,接触网络甚至超过了接触自然环境。而且就目前孩子的学习能力来说,在恰当的年龄学习使用相应的电子产品是非常容易的,我们需要注意的点反而是家庭环境的过度熏陶会导致成瘾的风险。
糖并非想宣扬玩游戏一本万利,虽然玩游戏有诸多好处,但科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对沉溺游戏亮绿灯,我只是想从更全面、更客观地角度去看待网络游戏。糖最想说的观点就是:网络游戏不应该被禁止,但绝对应该限制。
一些硬性要求真的能防止未成年人玩游戏,沉迷游戏吗?当然硬性规定这有一定的“威慑”作用,凯发k8娱乐官网app下载但实际上未成年人会有更多的途径去回归游戏,有更多的方式与规则做抗争,来达到自己的目的,实际上有些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但糖相信随着监管部门和游戏开发团队对游戏内容、环境、管理的不断完善,关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规则会越来越健全,关于网络游戏的言论会越来越和谐。
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,有些人从来不挑食,那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买自己不爱吃的菜。作为家长,不光要了解自己的孩子,更要去不断了解世界上你所认为的“不美好”,因为你的拒绝不代表就对孩子好。
4.网络游戏其实没有带来新的难题,最多只是把以前的难题放大了,父母的约束和自我约束是最重要的一环。
十年前,杨永信宣扬的「网瘾」。强调有一些孩子变得丧心病狂,让父母肝肠寸断,电击疗法这才如火如荼。如今网瘾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,甚至愈演愈烈,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更加强烈的手段去限制网络游戏问题?
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最拥护游戏推出防沉迷这个系统的父母,就是那些自己没有能力与孩子达成一致的父母。
你说游戏害人。但这些父母,换到没有手机和电脑游戏的年代,大概也没有能力跟孩子达成「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」的约定吧。
父母自己管不住,就期待一个更高级的力量,帮你「管一管」。难道父母不应该从自身的约束和管理中找找原因吗?